在全球化的光鮮外表下,奢侈品與製造業供應鏈中的勞工剝削問題正逐漸浮出檯面。Loro Piana與年興紡織的案例,揭露了「工藝神話」背後的結構性人權危機。從非法移民工廠到性騷擾醜聞,這些事件促使企業重新審視ESG永續治理中的社會責任。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 駱秉寬理事長
重點摘要:
全球品牌價值鏈的光鮮表象背後,精品產業供應鏈末端的暗影時常被忽略。2025年7月,義大利米蘭法院勒令Loro Piana,這家LVMH集團旗下頂級羊絨品牌,進入為期1年的司法接管,罪名是來自供應鏈深處的勞工剝削:無證移民每週高達90小時的工時、時薪僅4歐元、非法宿舍,甚至對追討薪資的工人施以暴力。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震撼,不僅因發生在自詡「義大利工藝」與「道德羊毛」的奢侈品牌,也揭露出高端市場與人權侵害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2019年,台灣年興紡織遭外電媒體揭露,其位於非洲賴索托的部分工廠存在女工為保住工作或爭取聘用機會,被迫與主管發生性關係的案例。美國工人權益聯盟(WRC)調查指出,在年興為美國品牌生產牛仔褲的3座工廠中,性脅迫與騷擾情事普遍存在。受訪女工直言:「我的部門所有女性都跟主管睡過,否則無法續聘。」台灣最大的外資股東挪威主權基金當年在年興紡織股東會對「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準則」靜悄悄地投下反對票,讓我國資本市場感受到無限的壓力。
在賴索托,年興紡織因其工廠的性騷擾與性侵事件,引發國際品牌介入。為解決此危機,年興與三大客戶、當地工會及女權團體簽署了一項具約束力的協議,承諾終止性騷擾並保障女性員工安全。
該協議包含成立獨立委員會處理投訴、允許民間成員入廠訪談,並禁止管理層對投訴者報復。若年興違約,合作品牌有權減少訂單。此處理模式不僅為全球成衣業樹立了可借鑑的典範,也凸顯了全球化時代下,供應鏈社會責任倫理的重要性。
Loro Piana長期以「極致工藝」和「永續原料」為品牌基石。其行銷廣告講述著安地斯高原牧民的傳統生活、義大利工匠的世代傳承,營造一種消費即是參與保護文化與環境的浪漫幻象。然而調查顯示:祕魯盧卡納斯的維庫納羊毛供應者每年僅獲280美元報酬,與動輒售價9,000美元的商品成衣之間,價值分配不成比例。這種品牌的承諾與基層實際待遇的落差,不只是個別事件,而是奢侈品產業結構性壓力的必然結果。
Loro Piana透過層層「空殼公司」外包,將製造業務轉移到非法工作坊,加上外包與分包鏈條的失控,最後由中國籍非法移民工完成。表面上仍可掛上「Made in Italy」的標籤,實際上生產條件早已脫離品牌聲稱的監管範圍。法院認定公司審計流於形式,缺乏對末端生產的直接掌握與可追溯性。
從永續治理的專業角度來看,這兩起事件都觸及ESG中最脆弱卻最被忽視的部分──社會責任(S)的維護與盡責。長久以來,投資人多將焦點放在環境(E)和治理(G)指標,如碳排放、溫室氣體效應、能源效率、誠信經營、董事會結構及性別多元化等。社會責任面向雖然常被列入CSR報告,但在評估模型中權重不高。然而,隨著國際立法趨勢,例如歐盟2024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的推進,2027年起分段實施,要求跨國企業對供應鏈人權與環境風險承擔盡職責任,並賦予法律追訴力,義大利也已加強對奢侈品分包廠的監管,擴大對移工權益的保障。
許多台灣業者誤以為CSDDD的影響僅及於歐盟企業,若其主要客戶非歐盟企業、其主要市場非歐盟,則無須太過擔憂,實則不然。CSDDD生效後,也將直接規範非歐盟企業:凡於歐盟境內年營業額超過4.5億歐元的非歐盟企業,如台灣許多企業的終端客戶:蘋果、Nike、LEVI’S,乃至於台灣本土的大型跨國企業,如台泥,都會是CSDDD的規範對象。是以,供應鏈的人權風險正快速轉化為直接的財務與法律風險。
一般大型企業往往願意在環境面(減碳、節能)和治理面(董事會結構、反貪腐措施)投入資源,因為這些指標可量化且與監管制度掛鉤連結。然而,社會面(S)涉及跨文化、跨法域的複雜議題,如職業災害、工資標準、工時規範、集體談判權及超額利潤等,其監管與驗證難度高,使得違規更容易被掩蓋。
Loro Piana的司法接管不僅讓LVMH股價短期下挫1.6%,也引發了對整個義大利奢侈品生產體系的信任危機。問題的根源,在於如何在全球化供應鏈中建立有效、透明且可執行的治理機制。形式化的審計、年度CSR報告、公益贊助活動,已不足以應對當代消費者、監管機構與投資人的審視。他所面對的挑戰至少包括:供應鏈透明化、實地監控與基層參與、價值分配改革、跨境法律責任。
首先,供應鏈透明化是指,品牌廠要誠實公告Tierl一級到Tier3三級供應商名單,並接受獨立第三方的實地驗證與突擊審計,才能避免「道德漂白」(Greenwashing/Social Washing)的質疑。其次,實地監控與基層參與的目的,在於僅靠文件審核無法發現非法宿舍、超時工時等問題;必須設立駐點監管團隊,並建立工人匿名申訴與即時回應機制。讓基層勞工代表進入企業ESG委員會,確保勞工人權議題直達決策層。第三,價值分配改革是指品牌溢價不應只流向股東與管理層,首應建立勞工及供應商的最低薪資保障方式回饋給供應鏈及末端勞工,同時透過收益分享基金或溢價回饋制度,將品牌價值增長直接回饋到末端勞工,將品牌價值的成長與工人生活直接掛鉤。最後,跨境法律責任在於建立品牌對供應鏈末端的連帶責任制度,即便勞工名義上受雇於分包商,還是可以立法強化品牌廠商對供應鏈末端的連帶責任,避免剝削透過外包或制度缺口合法化。品牌廠商仍需承擔最終的法律後果。
單靠業者自律,顯然不足以防止類似事件重演。歐盟、法國、義大利近年的政策動向,顯示監管正由針對「低價快時尚」轉向覆蓋「全產業鏈」,不論品牌定位高低。台灣在年興案後,也曾提出將「海外勞動人權」納入投資審查標準,但實際執行力度與持續性仍需加強。
國際勞工組織(ILO)與跨國NGO的角色則在於持續推動全球最低勞動標準,並建立跨境申訴與糾察機制。年興案的美國工人權益聯盟(WRC)調查報告與三大客戶、工會的協商,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促使品牌商、企業主不得不回應。
行政院於2020年底公布台灣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即將公布更新的第二版本。2025年經濟部正在草擬「台灣供應鏈企業尊重人權指引」,將成為台灣官方和民間企業與人權相關政策推進的正式平台,可望在歐盟版本出爐後進一步接軌國際準則,作為大型、跨國企業向前推進永續治理的行動準則,以維持我國競爭力。
Loro Piana案的教訓是,在未來的奢侈品與製造業競爭中,「永續」不再只是附加價值,而是進入市場的基本門檻。消費者不會只問產品來自哪裡,更會問它是如何製造、由誰製造、製造過程中是否尊重人權的尊嚴。
真正的新奢侈、新製造,不只是產品的稀有與品質,而是能將人的尊嚴與價值編織進品牌的DNA。ESG永續治理的核心,不只是避免法律風險,而是建立一種新的品牌敘事和企業文化,一種將尊嚴與價值一同編織進產品中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