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國擬入股台積電」的傳聞,最早來自《華爾街日報》和《路透社》的報導,指稱美國商務部考慮要求部分晶片法案受惠企業以股權回報補助。由於川普政府近期確實推動以「補助換股權」的模式介入Intel英特爾(三星也有可能),引發外界推測台積電也可能被納入同一框架。
一旦川普政府透過「補助換股權」的模式,取得台積電的部分股份,可能成為所謂的「黃金股」(對特定議案具有否決權或決定權),甚至可能進入董事會,影響董事會的運作。此一消息立刻在國內外投資人掀起軒然大波,不僅造成股價短期震盪,更引發外界對台積電是否將失去獨立性的憂慮。
美積電謠言的起源與澄清
後美國政府高層很快釐清立場,強調「美國政府無意取得台積電或美光的股權」,理由在於這些企業已展現積極的在美投資承諾。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8月22日與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餐敘後,也已公開澄清:「他們(美國政府)已經宣布不入股了。」台積電隔天進一步聲明,強調公司與美國政府之間「從未有過任何入股討論」,雙方始終保持「順暢且正面的溝通」。這一表態,初步粉碎了「美積電」的謠言,讓市場對台積電的治理自主性再次建立信心。
為何台積電拒絕「補助換股權」
川普政府對英特爾採取的「補助換股權」模式,的確為市場投下震撼彈。美國以 111 億美元取得英特爾 9.9% 股權,雖然未入董事會,但已具相當影響力。倘若美國政府真的入股台積電,一般投資人均認為對台積電而言將是「利空」。台積電婉拒入股的原因有三:
因此,市場傳出台積電甚至寧可退還 66 億美元補助,也不會讓美國政府成為股東。從董事會角度來看,這不僅是財務判斷,更是公司治理的底線。
台積電正處於美國國安風暴圈
事實上,台積電面對的不僅是單一補助轉股權問題,而是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產業人才高度競爭、國家安全風險與金融思維交織下的「完美風暴」風險之中。
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最新公開談話中直言,台積電以及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已構成安全風險。凸顯華府對半導體供應鏈過度集中於台灣的擔憂。貝森特指出,晶片是現代科技與軍事系統的核心,若過度依賴單一地區,將可能在地緣政治緊張或供應中斷時,引發嚴重後果,美國必須確保供應鏈的多元與韌性,以減低戰略風險。
美國政府收購與英特爾10%股份,代表華府正以國家安全角度重新塑造關鍵科技產業的股權架構,此舉被視為試圖在戰略產業中建立更大影響力,以防範供應鏈風險。目標不僅是半導體,也包括所有與國防與能源安全息息相關的基礎產業。
台積電面臨的挑戰與風險
台積電的國安與地緣政治風險尚未解除,在美國國家戰略、晶片法案(CHIPS Act)補助及地緣政治影響下,台積電仍然面臨以下的挑戰與風險:
第一道風險是台灣母公司與美國子公司分拆:一旦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美國分公司(TSMC Arizona)提高自主性,甚至要求與母公司台積電分拆,甚至在美國單獨上市。
第二道風險是台積電將面臨反壟斷審查的罰款、處分:若美國政府認為台積電在先進製程(3nm、2nm以下)市佔率過高(目前高達95%以上),一旦FTC反壟斷機構發動反壟斷調查,勢將限縮台積電的市場支配力。
第三道風險則是台積電被要求入主英特爾:美國政府一旦要求台積電投資入股英特爾,或者合資,或者技術移轉英特爾,或者結盟合作一起發展製造晶片,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優勢勢必受到影響。
前二道風險具備關聯性也可能同時發生,此時台積電的董事會如何因應公司治理的風險,這牽涉到台積電的股東權益、母子公司利益衝突、反壟斷審查、地緣政治、董事會受託責任,以及跨境法規遵循等議題。如果你是台積電的董事或獨立董事將如何因應這些風險議題呢?
台積電董事會的應對策略建議
姑不論政治議題的高度敏感性、運作與攻防,單是治理本身的議題就極具挑戰性,筆者建議如下:
(一) 公司結構與治理架構調整
維持實質控股模式:不論台積電美國分公司的組織架構如何變動,即使要求分拆或上市,台積電可以透過雙層股權架構(dual-class shares)或母公司持股實質過半,維持台灣母公司的人事、業務、技術及研發的控制權,以免台積電的治理獨立性、技術自主性與業務發展受到牽制,只有持股過半或繼續享有實質控制權才能維持原有治理模式。
強化子公司董事會治理:此時美國子公司的董事會應納入更多的台灣、國際的獨立董事代表、多元性與代表性,確保符合美國公司治理準則,減少「外國控制」的疑慮。
(二) 法律與政策應對
法律抗辯與談判:一旦台積電面臨反壟斷審查,可以透過律師團隊與政策遊說,爭取與美國「國安供應鏈合作」模式,而非以反壟斷理由強制分拆母、子公司,以降低美國的國安風險。
合規調整:提前因應美國反壟斷審查準備,公開透明報告市佔率與產能配置,分散、減少單一晶片的地域市占率,同時避免一條龍式的供應鏈(尤其不能搭售),釋出非關鍵核心業務能量(例如封裝業務),專注於晶片製造代工業務,不往上、下游產業(如IC設計、封裝、測試)整合或發展,以減少壟斷疑慮,即使遭遇反壟斷審查,也無所畏懼。
(三) 股東與投資人關係管理
資訊充分揭露:若有拆分或反壟斷審查風險,董事會應透過 ESG/永續報告/年報揭露其風險,董事會應有獨立董事勇於發聲維持治理的獨立性,降低政治干預的強度,確保投資人能理解潛在影響。
股東價值維護:評估拆分是否能釋放「美國業務價值」(類似 ADR 或子公司 IPO),如投資英特爾或技術合作,除了不能解決兩家大型企業的IC製程技術不相容以外,因為英特爾是整合元件製造大廠,包括設計、生產及銷售IC積體電路的半導體公司,一旦投資英特爾或技術合作可能引發更多的壟斷市場疑慮,衍生更多的風險疑慮,首應確保母公司股東權益不受損害。
(四) 危機與地緣政治風險治理
董事會下可設立跨國治理小組:由董事會直接監督,邀請具有政治影響力、政治策略、政治經濟、遊說專業人士以及法律等專家共同組成,提供地緣政治下的最佳策略建議和執行戰術細節,以處理美台雙邊的監管衝突與法規調和。
總結
在半導體晶圓代工製造中,台積電不僅是產業技術領導者,更是全球治理的試煉場。從治理角度,台積電補助款可能轉變成入股事件,董事會面對的不僅是單一事件,而是全球地緣政治、美國國安戰略、產業競爭與金融思維交織下的「完美風暴」。美政府對台積電的期待,反映其對「科技霸權」的不安與焦慮;英特爾接受入股,顯示資金技術業務不足下的無奈;而台積電董事會的核心原則將是 「寧可不要補助,也不能失去獨立性」,展現出一家科技巨擘維護獨立性的決心。
我們相信唯有持續專注於技術突破、客戶信任與治理自主,排除政治干涉,台積電才能不被政治洪流裹挾,繼續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維持領先地位。台積電不會也不能成為「美積電」。它將始終是那家以「技術驅動、客戶導向、治理獨立」為核心的台灣公司,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治理自主是台積電的生命線。一旦讓出股權或董事會席次,公司勢將無法再保持中立立場,甚至影響全球客戶的信任。唯有維護治理獨立,台積電才能長期屹立於全球半導體產業之巔。
若台積電面臨未來美政府對美國分公司提出拆分、上市或反壟斷審查或技術入股英特爾等風險情境時,董事會必須展現靈活的治理策略與高度的國際合規能力,盡早佈局規劃及因應策略、執行。這不僅是全球前十大市值跨國企業的持續挑戰,更將成為跨境治理在新地緣政治秩序下的經典案例,值得所有關注公司治理的人士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