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捷安特事件的剖析:從供應鏈人權到治理風險的董事會課題

巨大捷安特事件的剖析:從供應鏈人權到治理風險的董事會課題

050705

2025年9月下旬,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對台灣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布暫扣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WRO),理由為供應鏈疑涉「強迫勞動」。這項命令使捷安特品牌佔年營收4-5%左右的產品和零組件無法輸入美國市場,引發同業市場的震撼。這場企業危機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場「企業勞動合規」風波,深層地看,它是全球政治、產業鏈治理與ESG制度演化交錯的縮影,不僅測試了巨大集團的企業治理韌性與危機管理,也揭露台灣產業在跨國經營中的結構性問題。

地緣政治與赴美投資的風險
美國 CBP 的暫扣令雖是勞權執法,實則也反映出中美貿易緊張背景下,美國對供應鏈安全與人權標準的戰略性運用。美國自2021年起強化《禁止強迫勞動法》(UFLPA),其適用對象不僅限於新疆相關產品,而是逐步擴大至全球供應鏈。
巨大集團長期深耕美國市場,在密西西比州設有組裝據點,並供應多家美國大型零售商。所以,巨大不只是出口商,更是美國供應鏈的參與者。因此,CBP 的執法不僅是貿
易行為審查,更是供應鏈政治的延伸:美方藉由人權標準,對外部供應商進行治理壓力監管。對台灣企業而言,這反映出「政治風險」的新型態——合規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compliance)。
在美中競爭與地緣經濟重組的格局下,美國不僅以關稅、補貼作為政策工具,也會透過人權、環保、數據等規範設定,塑造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秩序。

巨大事件說明,任何在美國市場占有高比例出口的企業,實際上都處於「政策高敏感帶」,必須視自身為國際法規生態的一環,而非單純的貿易行為。

外籍勞工管理的盲點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定義,強迫勞動可由12項指標判定,其中包括「過度加班」、「扣留工資」、「限制行動自由」、「以債務形式強迫工作」等。CBP 指稱巨大集團在外籍移工聘僱上,存在「過度加班與仲介費支付」等疑慮,這並非單獨個案,也是許多台灣製造業的普遍結構。台灣外籍勞工制度長期仰賴仲介體系。根據 NGO 調查,多數移工須負擔高額仲介費與服務費,甚至為此舉債。這種「抵債式就業」在國際標準中,被視為「潛在強迫勞動」。
巨大集團雖於今(2025)年初宣布推行「零付費政策」,即採取公司為新進移工全額支付仲介費、服務費與政府規費的政策,代表公司早已意識到公平招募原則的問題。

CBP的審查依據與企業風險
自行車產業近年競爭激烈,成本壓力會推動廠商透過外包、短期契約或利用派遣降低人事成本。若管理重心偏向生產效率與交期,對勞動條件與招募成本的長期治理投入就可能不足,導致制度性風險累積並在外部檢視下爆發出來。2025年2月間左右,法國媒體《世界外交》(Le MondeDiplomatique)報導指出,他們發現台灣自行車行業存在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簡稱ILO)標準所判定的「強迫勞動指標」。例如負債勞動(debt bondage)、扣押護照、惡劣居住條件、拖欠薪資,以及威脅恐嚇等行為在業界已屬常見現象。這並非東南亞自行車行業首次被指控涉及勞工剝削問題。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於2023年底揭露Shimano的馬來西亞供應商Kwang Li涉嫌虐待勞工。消息曝光後,Shimano 隨即展開調查。

台灣尚有未爆彈
過去數年間,丹麥調查記者Peter Bengtsen及團隊針對台灣製造商雇用的移工進行超過200次訪談,其中有幾十位來自自行車行業,訪談內容刊登於《世界外交》。報告指出,台灣自行車產業普遍存在移工支付不合理仲介費、用工環境惡劣及居住設施不足等問題,還指涉台灣的汽車零組件與電子產業亦涉及相關爭議。事實上,根據該記者的調查報告而開啟CBP審查的,巨大並不是台灣的第一家,而是第三家,亦即台灣企業仍有未爆彈。雖然巨大承諾由公司全額吸收招募與安置成本,這項補救舉措也突顯先前制度下的強迫勞動現實。企業層面的善意改革,若未搭配政策層面的制度更新,仍可能淪為「事後合規」。亦即,若整體法規如《就業服務法》仍容許仲介費收取,即使單一企業改革,也難以形成整體產業的低風險供應鏈。因此,巨大事件顯示的是外籍勞工治理的制度困境,企業個別努力尚無法替代國家層級的制度補救。

評論已關閉